前言: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是考试重点,每次会考到10分左右,但是这部分考点涉及多个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内容较多,知识较宽泛,有一定难度,大家尽量把我们总结的重点记住,然后其它我们未总结的内容也尽量看一遍。
软件可靠性:a.在规定环境下,在规定时间内软件部引起系统失效的概率。b.规定的时间周期内所述条件下程序执行所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软件可维护性:与进行规定的修改难易程度有关的一组属性。
软件生存周期:软件产品从形成概念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后不再使用的整个过程。
软件可靠性大纲:描述为保证软件满足规定的可靠性要求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文档,典型地描述要做的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使用的方法、采用的过程、要满足的进度表和项目组织方法。【10年5月13题】
软件可维护性大纲:描述为保证软件满足规定的可维护性要求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文档,典型地描述要做的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使用的方法、采用的过程、要满足的进度表和项目组织方法。
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
1、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制订初步项目开发计划,提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要求及经费,并列入合同(或研制任务书,下同)。【10年11月14题】
2、需求分析阶段:将合同的技术内容细化为具体产品需求。分析和确定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目标,制定大纲及其实施计划。【中14年5月】
3、概要设计阶段:进行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分配,进行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概要设计,并明确对详细设计的具体要求。
4、详细设计阶段:进行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详细设计,编写相应的设计说明,明确对实现阶段的具体要求。
5、实现阶段:进行单位测试,分析和验证有关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部分要求。
6、组装测试阶段:进行组装测试,并进一步分析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7、确认测试阶段:确认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8、使用和维护阶段:采集数据,定期评价,加强维护管理,以确保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增长。
评审:在软件开发各阶段都要进行评审,评审管理按照GB/T8566-2007进行,其中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具体评审内容如下:【12年12月12题】
1、概念评审: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实现可行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对于软件产品整体的影响和关系、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对于软件产品相关业务的意义。
在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强调项目可行性分析。制定初步项目开发计划,提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要求及经费,并列入合同。【12年12月13题】
2、需求评审: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实施计划、功能降级使用方式下,软件产品最低功能保证的规格说明、选用或制定的规范和准则、验证方法。
3、设计评审:分为概要设计评审和详细设计评审,概要设计评审包括: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分配、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设计方案、设计分析,关键成分的时序,估计的运行时间,错误恢复及相关性要求、测试原理,要求,文档和工具;详细设计评审包括:各单元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设计(如:容错)、测试文件、软件开发工具。【高09年05月】 【高14年11月】
4、测试评审:针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测试目标、测试方法、测试用例、测试工具、测试通过标准、测试报告。
5、安装和验收评审: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验证和确认方法、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测试(计划、规程、用例和设施)、验证与确认时所用的其他准则。
6、软件用户手册评审:软件产品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对于运行环境和要求、软件产品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管理手段、软件产品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异常处理、运作和维护过程中实施软件FRACAS的考虑,以及可靠性数据采集规程的考虑。
在概念活动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提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解目标、要求及经费
在需求活动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分析和确定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具体设计目标,确保与研制任务书或合同中相应要求的可追踪性,制定实施计划,制定各实施阶段的基本准则,确定各实施阶段的验证方法。
在设计活动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进行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析和设计,编写相应的设计说明,明确对编码、测试阶段的具体要求,组织设计评审,并验证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的实施与需求活动中所提相应要求的可追踪性。
在测试活动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建立适当的软件可靠性测试环境,组织分析测试和测量的数据,验证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实现,进行风险分析,决定交付时机。【高14年11月】
发表评论 查看完整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