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题库 学习课程
当前位置:信管社区 >> 信管征文专区 >> 【信管征文】46岁老it人,历经12载4战终于上岸

【信管征文】46岁老it人,历经12载4战终于上岸

cnitpm658871658360    2023-08-15   
2396 1 0

扫码去点赞

【信管征文】46岁老it人,历经12载4战终于上岸

2023年7月20日在大庆出差,下午两点投了标,过程比较顺利,顺利中标心情比较好。下午五点多同事们一起去外面吃饭,看手机时发现可以查询高项的成绩了,也没有太往心里去,因为感觉今年的选择题可能过不了。同事们一起吃完饭,晚上同事们一起打起来升级扑克牌。由于有一位同事晚上要做飞机回北京,我们打牌到晚上8:30就结束了,然后送同事坐上车,我回到宾馆,打开电脑查高项的成绩。查询之前我在心里也在祈祷希望运气不错,这次能够三科全过。当我进入系统查到成绩的时候,双手攥拳,大声的拖长音喊了“呀!”,高兴。也有点不敢相信,又看了两遍,确实三科都在45分以上,特别是选择题正好45分。好悬呀,转念又想,可能也是我这些年坚持的结果吧,终于成功上岸。


本人今年46岁,计算机专业必要,工作已经21年,开始从事研发工作,后来带项目,接着又从事售前、做管理等工作;参与过很多项目实施,也带过团队,行业也涉及很多。过程中也取得了环境保护中级职称、水资源论证的高级职称。就是没有拿到高项的证书,心里还是觉得不舒服,想着一定要拿到这个证书。

我最早2011年5月就参加过考试,当时33岁,第一次考试,公司给报了班,当时由于工作比较忙,对应论文也不知道怎么准备,导致没有过,当时一起考试的有几位同事都一次性考过了。

2013年11月又报名参加考试,这次没有报班,自己看书,当时案例题没有过,对计算题学的不够好,直接就挂掉了。挺可惜,论文正好过。后来家里生了二胎,我可爱的女儿出生了,加上工作比较忙、生活上照顾两个孩子。后来有8年就再没有参加高项考试。

到了2020年我有开始准备,报考了2021年上半年考试,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增加了,记忆力减退了,并且到了考场还有些莫名的紧张,最后成绩出来,说不出来的心情,案例和论文都比较差。

2021年这次的考试失利,一下子激发了我的斗志,我想我一定要把它考过,于是我做一个长线的规划,2021年下半年不报考,利用将近整一年时间进行复习,报考2022年上半年考试,一切按照计划在实施中,2022年上半年名也报了,最终由于疫情考试取消了。复习了将近一年时间,考试取消了,感觉复习的挺好,多少有些失落。2022年下半年我也就没有报名,还是按照计划准备2023年上半年的考试,当时都按照第三版教材大纲准备的,到了2023年3月份时候,说是该第四版教材了,于是从网上买了视频课程,没有买教材,需要在短时间内把第四版教材内容尽可能多学学。由于时间关系基础知识只过了一遍,重点还是放在十大管理上面。很庆幸、最终的结果还是好的。三科成绩分布为45分、54分、58分。

历经12年,三个版本(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各阶段各种资料一大堆,4次考试,在家人的支持下,终于考过了。

有些心得体会:

1、考试要趁早:考高项,要趁早,越往后年龄大了,记忆力明显减退,很多东西记不住,忘的特别快,比较吃力。

2、坚持就能胜利:一定要坚持考,不要放弃,相信自己一定能考过。即使自己感觉题答得很好,还是没有过,不用埋怨判卷老师,沉下心来自己总结,还是自己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3、资料求精:复习的资料不一定要多,一定要求精,最好网上报名参加培训,找比较有经验的培训老师或机构,他们会总结一些教材,感觉比买那本厚书管用。

4、选择题反复刷:选择题一定要多刷题,另外选择的计算题尽可能的都有作对,基本就问题不大,我2023年刚好45分,有点悬,就是选择题的计算题对照了答案,错的比较多,就做最对了1道。

5、计算题自己动手:计算题一定自己动手做,再对答案或听培训老师讲,光听老师讲好像觉得会了,实际上做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完成。另外一定要把公式记会。

6、论文要真实:论文必须提前准备,尽量把字写的好些(后面上机考试可能就比较好了)。写论文最好是真实案例,过程中一定要多举项目的实际例子,让判卷老师一看感觉到是实际项目。

我始终坚持“相信相信的力量”,在我家里也挂着这句话。我教育我家孩子也是一定要相信自己你就成果了一半。朋友们,加油!祝愿各位早日通过考试!

全部回复

发表于2023-08-22
  • 46岁怎么就是老人了?
共有1条回复,每页10条,当前第1/1页,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
我来帮他解答
  •  内容
  • 严禁发布邮箱或QQ索取资料,所有内容都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  验证码
  •   点击刷新 请输入显示的内容

cnitpm658871658360

私信 个人中心>

考试题库

报名简章

手机APP

资料下载,随身携带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关注,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