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规划与管理师教程(第2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组编,刘玲、张树玲主编,李美翠、岳素林、肖伟副主编,定价199元。
教程详细介绍如下:
丛书名: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用书
定价:199元
印次:2-1
ISBN:9787302670919
出版日期:2025.01.01
印刷日期:2024.12.18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组织编写的考试用书,根据《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大纲》(2024年审定通过)编写,对系统规划与管理师岗位所要求的主要知识及应用进行了阐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发展、数字中国与数智化发展、系统科学与哲学方法论、信息系统规划、应用系统规划、云资源规划、网络环境规划、数据资源规划、信息安全规划、云原生系统规划、信息系统治理、信息系统服务管理、人员管理、规范与过程管理、技术与研发管理、资源与工具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智慧园区发展规划、数字乡村发展规划、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新型消费系统规划、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
本书是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应试者必读教材,也可作为信息化与数字化相关教育的培训与辅导用书,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参考用书。"
前言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软考)通过以考代评为我国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创新领域培育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在新时代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为各类组织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数字中国” “新型工业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度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支撑各类组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活动,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与其业务战略持续深度融合。因此,信息系统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比如数字环境下业务成熟度的开发利用,以及考虑信息系统复杂度大幅提升的因素,使得系统哲学需要在规划与管理中得到全面应用。随着规划与管理相关活动成为组织转型升级的关注焦点,相关人才能力建设也成为其发展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系统规划与管理师作为组织的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是组织实施相关人才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的重要工作包括:参与组织的IT战略规划,参与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确立,评估、指导、监督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其发展规划,策划组织的信息系统及其服务目标和内容,确立组织的IT运营、管理和服务的体系、标准和制度,配置IT相关资源,监控IT相关计划和方案的执行,管理IT相关团队等重要工作。
为了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对信息系统规划和管理领域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式的建设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广泛吸纳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原大纲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新大纲更新了信息技术及应用创新的相关基础知识要求;增加了系统科学与哲学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要求;明确了系统规划活动的要点与重点;强化了应用系统、云计算、网络等主要系统类型的规划方法和要求;基于新时代信息系统管理需要,优化了治理、服务、人员、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要求;结合转型升级成熟度的一般方法,丰富和完善了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数字乡村、新型消费等领域的实践要求;更新、丰富和完善了系统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要求。
依据新修订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大纲》(2024年审定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组织专家对《系统规划与管理师教程》(以下简称教程)进行了修订。教程共分为四篇,分别是基础篇、方法篇、能力篇和实践篇。基础篇中:对信息化、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论述兼顾了最新发展情况及成熟的技术基础;系统科学与哲学领域,在对重点知识进行提炼的基础上,指出了与系统规划与管理相关的应用要点。方法篇中:给出了在具体规划工作中规划活动的基本路径和常用方法,以及各类系统规划的重点与要点。能力篇中: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在具体管理方面给出了相关管理的重点内容与方法。实践篇中:从重点领域实践的角度,结合领域的发展环境、特点以及最佳实践等内容,给出了对应的规划方法和要点及精选的部分案例。另外,为了便于参加软考的专业技术人员复习应考,本教程每篇提供了相应的练习样题。
第1章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发展由李京、姚勇、张树玲编写;第2章数字中国与数智化发展由蒋轶玮、刘娜、孙国忠、戴荣编写;第3章系统科学与哲学方法论由陈睿、崔春生、马莉、薛志文编写;第4章信息系统规划由刘玲、李娜、杨利克、马烈、王栋编写;第5章应用系统规划由刘玲、金桥、李英、黄锋编写;第6章云资源规划由王向东、郭浩、肖伟编写;第7章网络环境规划由谭国权、韩文哲、肖伟编写;第8章数据资源规划由肖筱华、郑明松、路平、牟海编写;第9章信息安全规划由刘瑞惠、马庆、张锋、由达、孟建编写;第10章云原生系统规划由肖伟、侯贺新、薛丽编写;第11章信息系统治理由岳素林、尹宏、董雷、李瑞鑫编写;第12章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由李世喆、郭鑫伟、林林编写;第13章人员管理由陈艳军、徐兵编写;第14章规范与过程管理由牛景春、刘玲、岳素林编写;第15章技术与研发管理由熊健淞、岳素林编写;第16章资源与工具管理由马婧、张奇、白婷婷编写;第17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由张树玲、刘玲、魏峥编写;第18章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由孔宪君、赵萍、肖伟编写;第19章智慧园区发展规划由何奕岑、王琴、周静萍编写;第20章数字乡村发展规划由张红卫、李美翠编写;第21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由李美翠、张继超编写;第22章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由王永华、彭革非、李美翠编写;第23章新型消费系统规划由张斌、李美翠、王林编写;第24章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由李修仪、周静萍、王瑞鹏编写。
另外,李京、安红云、陈林、冯浩、刘畅、刘娜、孙佩、李超和张荣静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编写与审校工作,刘玲、张树玲、肖伟、岳素林和李美翠等参加了本书的策划以及部分章节的审校,刘玲、张树玲依据考试大纲对全书进行了内容统筹、章节结构设计和统稿,岳素林和李美翠提供各类实践经验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提炼总结。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并提出宝贵意见,相信读者的反馈将会为本书的再次修订提供良好的帮助。
编 者
2024年3月
教程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第1章 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发展3
1.1 信息系统及其发展3
1.1.1 信息化内涵与特征3
1.1.2 信息系统内涵与特征5
1.1.3 信息系统发展8
1.2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9
1.2.1 计算机软硬件10
1.2.2 计算机网络10
1.2.3 数据存储和数据库15
1.2.4 信息安全20
1.2.5 信息技术发展24
1.3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24
1.3.1 物联网25
1.3.2 区块链27
1.3.3 云计算30
1.3.4 大数据34
1.3.5 人工智能37
1.3.6 边缘计算41
1.3.7 数字孪生43
1.3.8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46
第2章 数字中国与数智化发展48
2.1 数字化转型48
2.1.1 驱动因素48
2.1.2 基本原理50
2.1.3 数字化转型国家标准52
2.2 数字中国53
2.2.1 起源与发展54
2.2.2 内涵与外延55
2.2.3 主要内容55
2.3 数字经济57
2.3.1 新技术经济范式57
2.3.2 主要内容构成58
2.4 数字政府61
2.4.1 数字新特征62
2.4.2 主要内容62
2.4.3 能力体系65
2.5 数字社会65
2.5.1 数字民生66
2.5.2 智慧城市66
2.5.3 数字乡村68
2.5.4 数字生活69
2.6 数字生态69
2.6.1 数据要素市场70
2.6.2 网络安全保护70
2.7 数智化发展71
2.7.1 科学范式与科技革命71
2.7.2 数字新空间72
2.7.3 数字营商环境73
2.7.4 数智化新业态新模式73
第3章 系统科学与哲学方法论75
3.1 矛盾论75
3.1.1 主要思想75
3.1.2 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76
3.2 实践论77
3.2.1 主要思想77
3.2.2 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78
3.3 系统论78
3.3.1 主要思想78
3.3.2 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81
3.4 信息论82
3.4.1 主要思想83
3.4.2 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85
3.5 控制论85
3.5.1 主要思想86
3.5.2 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87
3.6 耗散结构理论88
3.6.1 主要思想89
3.6.2 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90
3.7 协同论91
3.7.1 主要思想92
3.7.2 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93
3.8 突变论94
3.8.1 主要思想94
3.8.2 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95
3.9 复杂系统论95
3.9.1 主要思想95
3.9.2 在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96
第一篇练习97
第4章 信息系统规划103
4.1 概述103
4.2 信息系统规划主要内容105
4.2.1 信息系统发展战略105
4.2.2 主要系统及框架108
4.2.3 组织体系优化112
4.2.4 技术体系定义113
4.2.5 任务体系部署115
4.2.6 资源体系调度117
4.2.7 保障体系设定118
4.3 信息系统规划工作要点120
4.3.1 内外部需求挖掘120
4.3.2 场景化模型分析122
4.3.3 深度诊断与评估124
4.3.4 整体与专项规划127
4.3.5 持续改进129
4.4 信息系统规划常用方法130
4.4.1 战略目标集转移法130
4.4.2 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法131
4.4.3 关键成功因素法132
4.4.4 价值链分析法134
4.4.5 Zachman框架135
第5章 应用系统规划138
5.1 基础知识138
5.1.1 基本概念138
5.1.2 基础架构142
5.2 主要内容145
5.2.1 生命周期选择146
5.2.2 体系结构定义148
5.2.3 接口定义150
5.2.4 数据定义152
5.2.5 构件定义152
5.3 主要过程153
5.3.1 初步调研153
5.3.2 可行性研究154
5.3.3 详细调研160
5.3.4 系统分析165
5.3.5 系统设计170
5.4 常用方法172
5.4.1 应用系统组合法172
5.4.2 TOGAF173
5.4.3 面向服务的架构175
5.5 软件工厂177
5.5.1 发展现状177
5.5.2 与传统开发对比179
5.5.3 建设方法182
5.5.4 应用场景186
第6章 云资源规划189
6.1 云资源规划概述189
6.1.1 重要性和目标189
6.1.2 关键要素190
6.1.3 基本流程190
6.2 云计算架构191
6.2.1 云计算服务类型191
6.2.2 云计算内部特征193
6.2.3 云计算外部特征194
6.2.4 云计算服务模式194
6.3 计算资源规划197
6.3.1 基本概念197
6.3.2 方法和技术199
6.3.3 关键过程199
6.4 存储资源规划200
6.4.1 基本概念200
6.4.2 存储资源和技术201
6.4.3 关键过程202
6.5 云数据中心规划203
6.5.1 基本概念203
6.5.2 核心技术205
6.5.3 规划与建设208
6.5.4 发展趋势和挑战209
第7章 网络环境规划212
7.1 网络架构和主要技术212
7.1.1 信息网络系统一般体系框架模型212
7.1.2 开放系统互连七层模型213
7.1.3 TCP/IP协议族、IPv4协议、IPv6协议215
7.1.4 传输平台一般架构和主要技术221
7.1.5 网络规划常见网络拓扑结构223
7.2 广域网规划224
7.2.1 广域网一般架构224
7.2.2 广域网主要技术226
7.2.3 广域网规划的主要内容227
7.3 局域网规划228
7.3.1 局域网一般架构228
7.3.2 局域网主要技术228
7.3.3 局域网规划重点关注的内容230
7.4 无线网规划230
7.4.1 4G/5G移动通信技术230
7.4.2 NB-IoT等专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234
7.4.3 无线局域网技术234
7.4.4 无线网规划重点关注的内容235
7.5 网络整体规划的重点事项235
7.5.1 网络管理和维护功能设计235
7.5.2 网络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236
7.5.3 机房建设237
7.5.4 综合布线238
7.5.5 监控系统238
7.5.6 节能降耗239
第8章 数据资源规划240
8.1 概述240
8.1.1 数据的定义240
8.1.2 数据资源的定义241
8.1.3 数据资源规划的定义与作用242
8.2 数据资源规划的方法243
8.2.1 基于稳定信息过程的方法243
8.2.2 基于稳定信息结构的方法248
8.2.3 基于指标能力的方法250
8.3 数据架构252
8.3.1 数据架构定义与目标252
8.3.2 数据模型253
8.3.3 数据流设计253
8.3.4 数据架构演化的驱动因素255
8.3.5 传统数据架构255
8.3.6 现代数据架构259
8.4 数据标准化263
8.4.1 建立数据标准体系264
8.4.2 元数据标准化265
8.4.3 数据元标准化266
8.4.4 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化268
8.5 数据管理269
8.5.1 数据治理269
8.5.2 数据质量271
8.5.3 数据安全274
第9章 信息安全规划277
9.1 概述277
9.1.1 信息安全的定义277
9.1.2 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278
9.1.3 信息安全规划的原则279
9.1.4 信息安全规划的注意事项280
9.2 信息安全架构284
9.2.1 安全架构的定义和范围284
9.2.2 商业应用安全架构285
9.2.3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模型286
9.3 信息安全规划的主要内容287
9.3.1 关注利益相关方的安全诉求287
9.3.2 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规划288
9.3.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划289
9.3.4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规划291
9.3.5 信息安全运营体系规划294
9.4 信息安全规划案例297
第10章 云原生系统规划300
10.1 云原生发展背景300
10.1.1 概念300
10.1.2 发展概述301
10.2 云原生技术架构303
10.2.1 架构定义303
10.2.2 设计原则305
10.2.3 架构模式308
10.2.4 架构优势311
10.3 云原生建设规划311
10.4 云原生实践案例315
第二篇练习318
第11章 信息系统治理323
11.1 IT治理323
11.1.1 IT治理基础323
11.1.2 IT治理体系325
11.1.3 IT治理任务329
11.1.4 IT治理方法与标准330
11.2 IT审计336
11.2.1 IT审计基础337
11.2.2 IT审计方法与技术339
11.2.3 IT审计流程344
11.2.4 IT审计内容345
第12章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348
12.1 服务战略规划348
12.1.1 规划设计活动348
12.1.2 服务目录管理348
12.1.3 服务需求识别349
12.1.4 服务级别设计353
12.2 服务设计实现353
12.2.1 服务模式设计354
12.2.2 人员要素设计354
12.2.3 资源要素设计357
12.2.4 技术要素设计358
12.2.5 过程要素设计359
12.3 服务运营提升362
12.3.1 业务关系管理362
12.3.2 服务营销管理367
12.3.3 服务成本度量371
12.3.4 服务项目预算、核算和结算373
12.3.5 服务外包收益377
12.4 服务退役终止378
12.4.1 沟通管理378
12.4.2 风险控制379
12.4.3 资源回收381
12.4.4 信息处置382
12.5 持续改进与监督383
12.5.1 服务风险管理383
12.5.2 服务测量383
12.5.3 服务质量管理386
12.5.4 服务回顾388
12.5.5 服务改进389
第13章 人员管理393
13.1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393
13.2 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394
13.2.1 工作分析394
13.2.2 岗位设计399
13.3 人力资源战略与计划401
13.3.1 人力资源战略402
13.3.2 人力资源预测404
13.3.3 人力资源计划控制与评价406
13.4 人员招聘与录用408
13.4.1 招聘过程408
13.4.2 招聘渠道409
13.4.3 录用方法411
13.4.4 招聘面试413
13.4.5 招聘效果评估414
13.5 人员培训415
13.5.1 培训程序与培训类型415
13.5.2 培训内容与需求评估416
13.5.3 培训效果评估与迁移417
13.6 组织绩效与薪酬管理419
13.6.1 组织绩效管理419
13.6.2 组织薪酬管理422
13.7 人员职业规划与管理426
第14章 规范与过程管理427
14.1 管理标准化427
14.1.1 标准化过程基本原理427
14.1.2 简化430
14.1.3 系列化430
14.1.4 组合化和模块化431
14.1.5 综合标准化432
14.1.6 超前标准化432
14.2 流程规划434
14.2.1 端到端的流程434
14.2.2 组织流程框架434
14.2.3 流程规划方法435
14.2.4 流程分类分级437
14.3 流程执行438
14.4 流程评价439
14.5 流程持续改进443
第15章 技术与研发管理444
15.1 技术研发管理444
15.1.1 目标和范围444
15.1.2 组织架构447
15.1.3 管理过程448
15.1.4 管理要点448
15.2 技术研发应用451
15.2.1 管理要点451
15.2.2 主要应用453
15.3 知识产权管理457
15.3.1 目标和范围458
15.3.2 管理职责458
15.3.3 管理制度和流程459
15.3.4 评价、审核与改进461
第16章 资源与工具管理462
16.1 研发与测试管理462
16.1.1 研发管理工具462
16.1.2 测试管理工具467
16.1.3 研发与测试环境搭建和维护472
16.2 运维管理473
16.2.1 监控工具473
16.2.2 过程管理工具475
16.2.3 自动化专用工具477
16.2.4 服务台478
16.2.5 知识管理480
16.2.6 备件管理480
16.2.7 新型运维工具481
16.3 项目管理工具483
第17章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487
17.1 项目基本要素487
17.1.1 项目基础487
17.1.2 项目管理的重要性489
17.1.3 项目成功的标准490
17.1.4 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和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490
17.1.5 项目内外部运行环境494
17.1.6 组织系统495
17.1.7 项目管理和产品管理498
17.2 项目经理的角色499
17.2.1 项目经理的定义499
17.2.2 项目经理的影响力范围499
17.2.3 项目经理的能力501
17.3 价值驱动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504
17.3.1 项目管理原则504
17.3.2 项目生命周期和项目阶段516
17.3.3 项目管理过程组519
17.3.4 项目管理知识领域521
17.3.5 项目绩效域523
17.3.6 价值交付系统524
第三篇练习526
第18章 智慧城市发展规划533
18.1 发展整体环境533
18.1.1 概念演进533
18.1.2 实践发展536
18.1.3 宏观环境540
18.2 发展关注焦点542
18.2.1 城市治理542
18.2.2 惠民服务544
18.2.3 生态宜居547
18.2.4 产业发展548
18.2.5 区域协同550
18.3 发展规划要点551
18.3.1 承接城市战略552
18.3.2 确立规划原则553
18.3.3 明确目标愿景553
18.3.4 业务与技术融合规划554
18.3.5 数字基础设施规划556
18.3.6 组织与保障体系规划557
18.4 系统架构558
18.4.1 业务架构558
18.4.2 应用架构559
18.4.3 数据架构560
18.4.4 技术架构561
18.4.5 其他内容562
18.5 实践案例563
18.5.1 某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563
18.5.2 某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566
第19章 智慧园区发展规划570
19.1 发展整体环境570
19.1.1 宏观政策与引导570
19.1.2 发展现状与路径571
19.1.3 投资运营模式574
19.2 发展关注焦点574
19.2.1 招引建设575
19.2.2 经济监测577
19.2.3 园区运行578
19.2.4 公共安全580
19.2.5 产城融合583
19.2.6 绿色园区585
19.2.7 关键评价指标586
19.3 发展规划要点591
19.3.1 数智化转型提升591
19.3.2 建设发展可持续592
19.3.3 技术与制度创新594
19.3.4 运维与运营体系595
19.4 信息系统架构596
19.4.1 应用架构597
19.4.2 数据架构599
19.4.3 交互体系599
19.5 建设实践案例600
19.5.1 产城融合智慧园区案例600
19.5.2 科技园智慧园区案例604
第20章 数字乡村发展规划606
20.1 发展整体环境606
20.1.1 宏观政策与引导606
20.1.2 产业发展驱动608
20.1.3 标准体系规范610
20.2 发展关注焦点612
20.2.1 乡村数字经济613
20.2.2 乡村数字服务616
20.2.3 乡村数字治理618
20.2.4 乡村数字生态620
20.2.5 文化资源数字化621
20.3 发展规划要点622
20.3.1 加强乡村数字基础建设622
20.3.2 推动数字治理体系建设623
20.3.3 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624
20.3.4 坚持数字经济发展为导向625
20.3.5 关键技术与数字乡村应用的深度融合626
20.4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631
20.4.1 业务架构631
20.4.2 总体架构632
20.4.3 数据架构633
20.4.4 运营与服务架构634
20.5 建设实践案例635
20.5.1 乡村数字经济实践案例635
20.5.2 乡村数字治理服务实践案例640
第21章 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644
21.1 转型驱动力644
21.1.1 时代演进驱动力644
21.1.2 技术资源驱动力647
21.1.3 政策金融驱动力648
21.1.4 升级发展驱动力650
21.2 转型关注焦点651
21.2.1 客户中心651
21.2.2 数智赋能653
21.2.3 敏捷组织654
21.2.4 新型文化655
21.3 转型能力成熟度656
21.3.1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656
21.3.2 转型基础能力成熟度演进657
21.3.3 业务转型能力成熟度演进660
21.4 转型的规划要点662
21.4.1 管控规划活动663
21.4.2 定义数字化蓝图665
21.4.3 明确数字化发展需求666
21.4.4 制定解决方案与路径计划667
21.4.5 确保保障措施有效性668
21.4.6 规划建设数字人才669
21.5 转型系统架构规划设计670
21.5.1 业务架构670
21.5.2 数据架构672
21.5.3 应用架构676
21.5.4 技术架构676
21.6 转型的实践案例677
21.6.1 转型概览678
21.6.2 驱动因素679
21.6.3 策略机制681
21.6.4 达成效果684
第22章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685
22.1 发展整体环境685
22.1.1 发展演进与历程685
22.1.2 传统制造业的强化转型升级686
22.1.3 信息数字技术突破发展687
22.1.4 各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速687
22.1.5 《中国制造2025》689
22.2 发展关注焦点690
22.2.1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690
22.2.2 数字化研发设计692
22.2.3 生产过程智能化693
22.2.4 设备管理智能化693
22.2.5 智能物流与仓储配送695
22.2.6 智慧安全管理696
22.2.7 智慧环保管理696
22.2.8 智慧能源管理697
22.3 能力成熟度模型698
22.3.1 CMMM概览698
22.3.2 CMMM应用700
22.4 发展规划要点702
22.4.1 规划原则702
22.4.2 规划活动要点703
22.4.3 规划管理要点707
22.5 信息系统架构708
22.5.1 总体架构708
22.5.2 集成架构710
22.5.3 实施路径711
22.6 建设实践案例711
22.6.1 发动机智能制造案例712
22.6.2 电缆智能制造案例714
第23章 新型消费系统规划716
23.1 发展整体环境716
23.1.1 发展历程716
23.1.2 宏观政策引导717
23.1.3 数字经济加持719
23.1.4 技术演进推动720
23.1.5 特征与挑战722
23.2 发展关注焦点725
23.2.1 新零售业态726
23.2.2 互联网+服务727
23.2.3 共享型消费728
23.2.4 兴趣消费729
23.3 规划要点730
23.3.1 需求分析730
23.3.2 用户体验731
23.3.3 精准营销732
23.3.4 效益分析732
23.3.5 关键要素733
23.4 系统架构735
23.4.1 总体架构735
23.4.2 技术架构736
23.4.3 安全保障737
23.4.4 灵活扩展737
23.5 实践案例738
23.5.1 服装类智慧门店案例738
23.5.2 农产品新型消费案例742
第24章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745
24.1 法律法规745
24.1.1 法与法律745
24.1.2 法律体系745
24.1.3 法的效力748
24.1.4 法律法规体系的效力层级748
24.1.5 系统规划项目管理中常用的法律749
24.2 标准规范751
24.2.1 标准和标准化751
24.2.2 标准分级与标准分类752
24.2.3 我国标准的编号及名称753
24.2.4 我国标准的有效期755
24.2.5 国际信息技术服务标准756
24.2.6 我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759
第四篇练习777
参考文献780
信管网订阅号
信管网视频号
信管网抖音号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信管网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信管网致力于为广大信管从业人员、爱好者、大学生提供专业、高质量的课程和服务,解决其考试证书、技能提升和就业的需求。
信管网软考课程由信管网依托10年专业软考教研倾力打造,教材和资料参编作者和资深讲师坐镇,通过深研历年考试出题规律与考试大纲,深挖核心知识与高频考点,为学员考试保驾护航。面授、直播&录播,多种班型灵活学习,满足不同学员考证需求,降低课程学习难度,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发表评论 查看完整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