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网站|培训机构|服务商(202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QQ群:89253946,客服QQ:800184589)

软题库 培训课程
当前位置:信管网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考试资讯 >> 文章内容
对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看看-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来源:信管网 2011年05月24日 【所有评论 分享到微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
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
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信
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战略》提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
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
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
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
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
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
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
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变
强的跨越。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抓住网
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
设施。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
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国家信
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
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
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
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显著增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
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显著提高,为建设学习
型社会奠定基础。
    《战略》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九大战略重点:一、推进国民经济信息
化;二、推行电子政务;三、建设先进网络文化;四、推进社会信息化;五、
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七、提高信息产业竞
争力;八、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九、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
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为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指出,中国将优先制定和实
施六项战略行动计划,它们是: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电子商务行动计
划、电子政务行动计划、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缩小数字鸿沟计
划、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
    《战略》还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完善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体
系、深化和完善信息化发展领域的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投融资政策、加快制定
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加强互联网治理、壮大信息化人
才队伍、加强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信息化推进体制。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文如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
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和必然选择。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
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
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
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
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
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
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
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
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
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
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
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
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
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
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
共同选择。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
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1997年,召开了全
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
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
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期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
化发展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
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各
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
了可喜的进展。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
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
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2005年,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
到16.6%。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
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部分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
强。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农业信息服
务体系不断完善。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
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
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化金融服
务体系初步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
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
开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
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
转变。金关、金卡、金税等工程成效显著,金盾、金审等工程进展顺利。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开始起步,
互联网上中文信息比重稳步上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初步
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
护水平明显提高,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
组织实施了一批军事信息系统重点工程,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
步,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作战信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标
准化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
大。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
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长远规
划,持续推进。坚持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
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作用。坚持把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坚持引进
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逐步增强信息
化的自主装备能力。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并重,不断提高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坚持优先抓好信息技术的普及
教育,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二)信息化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是在工业化不断加快、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
件下推进信息化的,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
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
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完善,自主装
备能力急需增强。第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在整体上,应用水平落后于
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部分领域和地区应用效果不
够明显。第四,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病毒、网络
攻击、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
日渐突出,如应对不当,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
响。第五,数字鸿沟有所扩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
距。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
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新因
素。第六,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受各种因素制约,信息化管理体制尚不完
善,电信监管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
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信
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
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
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
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
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
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
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以人为本,惠
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要把制度
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
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推动军民结合,协调发展。要高度
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
安全。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
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
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
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
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
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变
强的跨越。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抓住网
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
设施。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
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国家信
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
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
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
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显著增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
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显著提高,为建设学习
型社会奠定基础。
  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以农
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规范和完
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
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
动。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运输、冶
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
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
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动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
化。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依托信息网络,改造和提升传统
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
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
本。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引导人才密集、信息化基
础好的地区率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信
息技术,加快东部地区知识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创造区域协调发展的
新局面。
 
  (二)推行电子政务
  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
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
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
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
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
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
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
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 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
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
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
力。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完善宏观调控。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
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
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
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
  改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加快
信息化步伐,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
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
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整合互联网对外宣传资源,完善互联网
对外宣传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互联网对外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对外宣
传效果,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建立和完
善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创作实践,自觉抵御不良内容
的侵蚀,摈弃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四)推进社会信息化
  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
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
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
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
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
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
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
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
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
咨询服务。加快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
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五)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
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
进“三网融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
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
的转换。应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发展并完善综合信息
基础设施,稳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制度。加快制度建设,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困难
群体,建立和完善以普遍服务基金为基础、相关优惠政策配套的补贴机制,逐
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加强宏观管理,
拓宽多种渠道,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国
家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
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
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
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节约资
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发挥信息流对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
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对生产、流通、金融、人口流动以及生态
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和标准制定,加强对信息资产的严格管理,促进信息资
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
有效利用,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先领域的信息需求。
  (七)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集成
创新,突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
的产品和项目,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关键
领域的自主创新。积聚力量,攻克难关,逐步由外围向核心逼近,推进原始创
新,力争跨越核心技术门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培育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信息产业。加强政府引导,突破集成电路、软件、
关键电子元器件、关键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
的地位,逐步形成技术领先、基础雄厚、自主发展能力强的信息产业。优化环
境,引导企业资产重组、跨国并购,推动产业联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
能力的大公司和拥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加快“走出去”步
伐,鼓励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
  (八)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探索和
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实现信息化与信
息安全协调发展。坚持立足国情,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保重点,优化
信息安全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
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密码技术的开
发利用。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
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高度
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健全完善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不
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从实际出发,促进资源共享,重视灾难备份建
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大力增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信息安全领
域的先进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抓紧开展对信息技术产品漏洞、后门的
发现研究,掌握核心安全技术,提高关键设备装备能力,促进我国信息安全技
术和产业的自主发展。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国民信息安全意识。不断
提高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能力、基础支撑能力、网络舆论宣传的驾驭能力和我
国在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影响力,建立和完善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九)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
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配合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志愿者深入老少
边穷地区从事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形式多
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
  培养信息化人才。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
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
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五、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
  为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保证在“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水
平迈上新的台阶,按照承前启后、以点带面的原则,优先制定和实施以下战略
行动计划。
  (一)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
  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
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
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把信息技能培训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托高等院校、中小学、邮局、科技馆、图书
馆、文化站等公益性设施,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
程教育工程等,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
  (二)电子商务行动计划
  营造环境、完善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以企业信
息化为基础,以大型重点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引导中
小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链。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
和现代物流建设,完善结算清算信息系统,注重与国际接轨,探索多层次、多
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方式。
  制定和颁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分类指导,择优扶持,建设面向中
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企业开展
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立足产业集聚地区,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
势,承揽外包服务,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
  (三)电子政务行动计划
  规范政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动政府
信息公开。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全面支撑经济
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资金投入的审计和监督。明确已建、在建及新建项目的关系和业务衔接,逐步
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绩效评
估制度。
  (四)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开发科技、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卫生、“三农”、社
保等领域的信息资源,提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建成若
干强大的、影响广泛的、协同关联的互联网骨干网站群。扶持国家重点新闻网
站建设。鼓励公益性网络媒体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优秀的信息产
品,全面营造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注重研究互联网传播规律和新技术发展对
网络传媒的深远影响。
  (五)缩小数字鸿沟计划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大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信息网络建
设,普及信息服务。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
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逐步在行
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提供电子政务、
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六)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
  在集成电路(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关键应用软件、自主
可控关键装备等涉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创新前沿,加大投
入,重点突破,逐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在具有研发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射
频识别等领域,优先启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加快产品开发和推广应
用,带动产业发展。
  六、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持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顺利部署我国信息化发展的
战略重点和战略行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体系
  紧密跟踪全球信息化发展进程,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升级换代
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持续深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动态调整信息化
发展目标。
  把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修订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明确重
点,保障资金,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应用智能工具的水平上来,提高我国产业
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中部崛起以及有关国
家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部署,把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进区域之
间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比较优势的平衡器和助推器。
  制定并完善集成电路、软件、基础电子产品、信息安全产品、信息服务业
等领域的产业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大型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政策。
  (二)深化和完善信息化发展领域的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运营服务市场的公平
有效竞争。鼓励和推广各种形式的宽带终端和接入技术。鼓励业务创新,提供
市场许可、资源分配、技术标准、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支持。
  研究探索适应网络融合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统一监管制度。以创造公平竞
争环境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为重点,加快转变监管理念。防范和制止不正当竞
争。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电信业务定价体系。
  (三)完善相关投融资政策
  根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研究制定信息化的投
融资政策,积极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适应中小企业信息
化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转让和知识产
权交易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资本退出机制。
  健全和完善招投标、采购政策,逐步完善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加大国家对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国家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基础
性、公益性工作,包括基础性标准制定、基础性信息资源开发、互联网公共服
务场所建设、国民信息技能培训、跨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和信息共享应用工程
等。完善并严格实施政府采购政策,优先采购国产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实现
技术应用与研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协同。
  (四)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
  加强政府引导,依托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加
快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体制和产业、产品等技术
规范和标准,促进网络互联互通、系统互为操作和信息共享。加快制定人口、
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物品编码等基础信息的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五)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妥善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废止之间
的关系,制定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政府信
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未成年人保护、电子证
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相
关国际规则的研究和制定。
  (六)加强互联网治理
  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的原则,参与互联网治理的国际对话、交流和磋
商,推动建立主权公平的互联网国际治理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依法
经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
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运行机制。
  坚持法律、经济、技术手段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构建政府、企业、
行业协会和公民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治理机制,营造积极
健康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推动
网络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七)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研究和建立信息化人才统计制度,开展信息化人才需求调查,编制信息化
人才规划,确定信息化人才工作重点。建立信息化人才分类指导目录。确定信
息化相关职业的分类,制定职业技能标准。
  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
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
“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吸引海外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参与国家信息化
建设。
  (八)加强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密切关注世界信息化发展动向,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坚
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多边组织,大力促进双边合作。准确
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新情况,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切
实加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九)完善信息化推进体制
  切实加强领导,凡涉及信息化的重大政策和事项要经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
审定。要抓紧研究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
推进协调体制。加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力度,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在信息化建
设上的事权,加强对地方的业务指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因地制宜,加快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
改进信息化绩效评估方法,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核算体系,使信息
化融汇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之中。
扫码关注公众号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信管网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信管网致力于为广大信管从业人员、爱好者、大学生提供专业、高质量的课程和服务,解决其考试证书、技能提升和就业的需求。

信管网软考课程由信管网依托10年专业软考教研倾力打造,官方教材参编作者和资深讲师坐镇,通过深研历年考试出题规律与考试大纲,深挖核心知识与高频考点,为学员考试保驾护航。面授、直播&录播,多种班型灵活学习,满足不同学员考证需求,降低课程学习难度,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查看完整评论  

推荐文章